香港海关的前身(1840 - 1909)
1841
成立船政署,规管到港商船停泊在指定码头,并须在离港前通知船政署。其后,船政署增加办理船只注册、入港登记、申报载货资料及清关等工作。
1887
香港政府成立出入口管理处,隶属船政署,主要工作包括整理出入口统计数据和监管香港进出口的鸦片。
百年基石之始(1909 - 1921)
1909
香港颁布《酒精饮品条例》。缉私队于9月17日成立,隶属出入口管理处,负责向酒精饮品征税。
1916
缉私队向烟草征税。
面对新挑战(1921 - 1937)
1923
《危险药物条例》通过,赋予缉私队权力,打击利用香港作为毒品中转站的跨国贩毒活动。同年缉私队首次搜获海洛英。
1930
缉私队向汽油征税。1939年把柴油也纳入规管。
1931
化妆品及药用酒精成为应课税品之一,至1959年为止。
1932
特惠关税制度引入香港。出入口管理处实施产地来源证制度,令本港工业能以低关税入口优惠进入西方国家。
1934
首个总部以外的分处-上水缉私队管制站启用,藉此加强夜间巡查领有牌照的蒸酒房、捣破非法酿酒活动,以及登上火车搜查违禁品等。
风雨飘摇现生机(1937 - 1963)
1941
政府向餐饮用水征税,直至1973年。
1945
战后缉私队重组,协助政府对食米等物资的供应进行管制。
香港政府废除鸦片专卖,并把鸦片纳入为危险药物。
1948
中国和香港政府签署《中港缉私协定》,促使中国海关和香港缉私队合作,打击香港附近水域猖獗的走私活动。
1949
联合国配给粮食行动结束,出入口管理处改称为工商业管理处,辖下缉私队恢复进出口管制、保障税收及打击走私等工作。
1950
香港对北韩实施禁运,禁止任何货物由香港出口至北韩。
香港政府修订《进出口条例》,对战略物品进行严格规管。
1957
不法分子以工业用甲醇酿酒,引致多人饮用后死亡。缉私队开始规管及向甲醇征税,保障市民健康。甲醇税曾在1972年至1976年间被废除。
业务日益多元化(1963 - 1977)
1963
《缉私队条例》正式生效。缉私队法定地位确立。
《应课税品(碳氢油的标记及染色)规例》授权缉私队侦查使用有标记油类作为汽车燃料,以及把有标记油类脱色等非法行为的工作。
1965
工商业管理处成立工业视察组,负责巡查所有申请特惠税证或产地来源证的工厂,执行关于纺织品配额限制事务的调查工作。
1974
缉私队处理刑事侵权案件。
位于大榄涌的香港缉私队训练学校正式启用。
两地经济起飞 部门规模宏备(1977 - 1997)
1977
工商署进行改组后,辖下的缉私队亦改称香港海关。
1979
海关联同警队在启德机场成立联合情报小组,交换毒品情报。
1982
海关于8月1日成为独立部门。
1987
海关成为世界海关组织成员。
世界海关组织亚太区情报联络中心正式启用,香港海关成为该中心的首届营运单位。
1989
毒贩财产调查课成立,负责调查和充公贩毒得益。
1991
成立跨部门反走私特遣队(成员包括海关、警务处和皇家海军),合力打击「大飞」走私活动。
1993
海关开始负责汽车首次登记税的评估工作。
1994
海关成立反走私香烟特遣队,打击走私香烟问题。
1995
海关成立化学品管制课,加强监管用以非法制造毒品的化学前体的进出口。
迈向新纪元(1997 - 2009)
1997
香港回归祖国,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。根据《基本法》,香港特区仍然是单独的关税地区,而海关关长则成为香港特区政府的主要官员之一。
1998
《防止盗用版权条例》生效,任何人士制造光碟须向香港海关领取牌照。
1999
成立特遣队,打击非法燃油、应课烟草及侵权等零售活动。
2000
海关成立反互联网盗版队,与业界合作打击网上盗版活动。
海关担任世界海关组织亚太区副主席,引领亚太地区成员,制定「地区发展策略纲领」,作为亚太区海关工作的策略蓝本。
海关设立电脑法证所,为各科系提供电脑鉴证技术支援。
2002
海关推出电子应课税品许可证电子联通系统,应课税品持牌人可以电子方式申请许可证。
2003
海关在落马洲管制站设置两座固定X光车辆检查系统,大大加快跨境车辆及货物清关程序。
海关实施「开放式保税仓系统」,海关人员不再驻守保税仓,减省业界营运成本及便利商贸。
海关在四个陆路口岸管制站设立「车牌自动辨认系统」,自动记录过境车辆的车牌号码,大大缩短车辆清关时间。
2005
海关在各口岸实施「红绿通道系统」,提升旅客通关效率。
2006
海关联同知识产权署及香港版权业界,推出「青少年打击网上盗版大使计划」,打击网上侵权行为。
2007
海关联同内地海关总署,在香港特区举办「泛珠三角商贸通关便利化论坛暨区域海关关长联席例会」,加强在泛珠三角区域中各海关与及业界的合作。
2009
海关庆祝成立一百周年。
海关历史 - 百年里程碑